•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765235100H/2024-02744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国资委关于金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287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 发布机构:

    市国资委

  • 成文日期:

    2024-02-2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国资委关于金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287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日期:2024-02-26 09:12:18 来源:市国资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科技创新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型国企的需要,也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我市国有企业主要为功能类、公益类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短板。近些年,我市国资国企以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国企创新能力。总体上看,我市有国有资本投入研发的企业数量以及研发经费投入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一、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一)依托产业园区,带动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建设城投科技孵化园、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孵化园、“金华之心”数字经济园区等各类科技孵化园,推动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义乌信息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紧紧围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有力推进综合体技术创新、人才引育、公共服务、科技金融等重点工作。

    (二)扩大产业基金投入,发挥招大引强作用。积极发挥政府资金撬动放大和政策引领作用,重点招引科技水平高的企业,设立了百亿规模的产业母基金,通过股权直投、组建子基金,引导资本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目前已设立各类子基金20多支,基金总规模超过180亿,基金已累计完成投资项目122个,所投项目中,有主板上市企业,有科技科创板上市企业,有获评独角兽企业,有效实现招大引强,助推金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健全政策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引导。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对全市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市政府2021年出台《关于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金政发〔2021〕7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对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的支持,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我委立即对《意见》进行了细化,将“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加强引导企业突出创新驱动,优化创新体系,建立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二、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四大飞地”,建成人才大厦,建立“异地研发孵化、本地成果转化”新模式,构建科创、人才、资本协同发展的“三链”服务体系,建设异地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科技创新项目、高层次人才回归金华。积极推动企业谋划布局各类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研究院、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项目为纽带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如上市公司尖峰集团依托省级药物研究院(尖峰药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尖峰药业、上海北卡)和博士后工作站(尖峰药业、天津天然产物)助力新药研发。截至2021年底,市属企业共有各类创新平台1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领军企业5个。义乌信息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合华灿光电、爱旭科技和清越光电,建成“浙江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和“前沿超低功耗显示及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大协同创新平台。

    (二)加快推进上市培育,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引导国有企业对标同行业一流企业,分层分类推进首发上市,推动资产向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上市公司集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以科创版、创业版上市公司培育为重点,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快培育形成梯队。二是鼓励企业聚焦我市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三是鼓励支持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指导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积极有序推进股权激励,强化业绩考核和激励水平“双对标”,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三)大力推进国企产业数字化。市国资委以数字化激活全市国有企业各产业条线,引导国有企业结合实际,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核心领域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提高运行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重点加快市城投集团数字档案馆,市交投集团5G智能物流产业平台、“数字孪生”平台和产业生态协同平台,市轨道交通集团数字轨道一体化应用平台,市水务集团智慧水务平台,金华银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项目和精准营销系统等建设。

    (四)积极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市国资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直通车”、特殊人才“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招才引才制度,多措并举助力企业招引人才。发挥聚集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各类人才效应,积极打造浙中科创高地。发挥产业基金牵引作用,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1年市属国企新增高技能、高层次人才124人。新增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54人。较上年相比,市属国企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基本盘不断做大做强。2022年计划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100名以上,不断夯实科技人才强企基础,激发企业效益。义乌信息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高标准建设院士智创服务中心,高质量搭建产业人才培育平台,高水平创建全球光电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多渠道多举措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

    三、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为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实干,我市出台深化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拼搏争先的实施办法,建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和“‘两优一高’市建设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在实施推进科技创新、科技项目及招院引所、科技专项资金拨付及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过程中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消除员工创新的后顾之忧,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工作。

    下一步,我委将结合您的相关建议,继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进一步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国企自主创新能力。